《最高自主學習法》學習心態對了,技巧只是配角 by CC檸檬黃 · 2023-02-09 文章更新日期2023-02-09 目錄 全文暖身 馬斯克跟比爾蓋茲都是天才嗎?還是他們從很早就開始自主學習了? 我們常看到別人的成果,但忽略他們耕種的過程。特斯拉電動車創辦人伊隆馬斯克(Elon Musk)說過,扶養他長大的是書,然後是媽媽。他小時候每天可以閱讀兩本書,社區圖書館的書都看完之後,他開始看百科全書。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七歲每天翻閱世界圖書百科全書,連續好幾小時閱讀,常常忘記吃飯,還堅持寫日記,咀嚼內容提出自己的疑問,至今比爾蓋茲依舊維持閱讀習慣。兩位全球首富的成就,同樣奠基於自主學習,自主學習可以累積知識,開拓視野,知識可以帶來更多可能。 本書不是教我們如何快速的學習,而是如何做到有效的自主學習。作者彼得・霍林斯先破除學習者的迷思,清除他們內心的疑惑,接著說明自主學習的重點,在於資訊吸收跟整合、知識串聯跟記憶、提問跟練習,以及聰明地利用生理機制學習,且提供一系列學習策略工具,並在最後再次提醒學習最大的成敗在於心態。 以下我會分享對於同為讀者所獲得的3個啟發,以及2個令我印象深刻的部分。 同為讀者獲得的3個啟發 1.自主學習任何人都能做到 每個人都可以自主學習,但沒有辦法做到,常常是被迷思所困惑,被困者既不主動破除迷思,或用迷思作為拖延逃避的理由,這也是他們遲遲無法開始學習的原因。所以作者將常見迷思歸納為四點。 第一個迷失是要有天賦書中提到:「心態才是成功與失敗的學習者之間最顯著的區別。」作者不認同智力或天賦會限制人的生涯發展,反而心態才是主導。我也認為智力或天賦可能會在短跑中勝出,但在人生馬拉松裡,擁有持續成長的心態,才能脫穎而出。 第二個迷思是需要特定的動機 作者認為等待特別動機,才開始學習是錯誤的,學習不需要特別的動機,最重要是具備信心,相信自己能有所成長。關於這一個部分,我有著不一樣的看法。有特定的動機可以幫助訂定目標,目標可以讓人產生學習的動力,也讓我們主動抓住學習的方向。沒有動機,就像不知道為何而跑的馬拉松比賽;沒有目標,就像不知道終點在哪裡。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在無止盡的學習過程中,需要設定目標,達成里程碑,滿足內心的成就感,幫助自己持續進行下去。所以我是支持有特定的動機,進行學習,但動機和目標是在自己有機會做得到的範圍,而非不切實際的。 第三迷思是需要一定的時間許多學習著作都會提到一本經典作品-麥爾坎・葛拉威《異數:超凡與平凡的界線在哪裡?》,著作中倡導掌握一門技能需要1萬個小時。但本書作者彼得・霍林斯認為透過提升練習品質,就可以大幅降低掌握新知識技能的時間。知識技能達到足以一般應用的程度,是可以用更短的時間辦到的。在《學得快才會想學! 黃金20小時學習法》作者喬許.考夫曼強調只需要20個小時,就足夠學習一門新的知識或技能,學習所需要的時間門檻比想像中來的低。 第四個迷思是需要一定的學習方式書中裡面提到了幾種學習的技巧,作者彼得・霍林斯本身也創造了一種名為彼得法的知識內化技巧,我以「高效率學習」為主題,閱讀包含美日韓台學習專家的著作,我發現每位專家皆會閱讀大量的書籍,但他們並不會因循相同方式去學習,他們反而會將自己所獲得的知識重新架構成為自己獨特的學習方式。 延伸閱讀:2023推薦10本「高效率學習」精選書單 2.學習的心魔是可以克服的 書中:「大部分的學習障礙跟我們的心態有關,我們的信念和毅力到頭來會讓我們和其他學習者有所不同。」說明常常阻礙學習者的不是技巧,而是他們本身的想法。他們會為學習找藉口逃避及拖延,更多時候會將負面情緒變成最大的學習障礙。 作者提供雪梨大學跟牛津大學研究發展的5C學院浮力技巧,幫助學習者更容易掌握自主學習應有的心理狀態。 沉著Composure沉著是消除負面情緒或是將其最小化的能力,負面情緒包含焦慮、恐懼、不安、害怕失敗。如果我們讓負面的情緒一直存在,它就像災難持續的擴大,讓人裹足不前。 自信Confidence自信是完成目標的信念。作者提到兩個可以增加自信的方法,1.自我對話,2.訂定目標。自我對話是自己為自己給予正向想法,告訴自己負面的情緒是短暫的,甚至是不存在的。關於對抗負面思考和自我對話,可以看幫助你跨出高效學習的第一步∣超高效學習潛能開發術。訂定目標如字面意思,給予學習具體能達成的目標,朝向目標進步。 協調Coordination書中提到協調是:「有效計劃和管理時間的能力」。我們常常會高估了自身執行的效能,低估了計畫實際所需時間,最後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這樣的情形是規劃謬誤,要避免規劃謬誤有一個簡單的方式,就是執行計畫時,先從費時且困難的部分開始做,用倒吃甘蔗的節奏,就比較不會發生一環拖一環的情況。 投入Commitment作者表示「結合熱情和毅力來幫助你達成目標」就是投入。我認為這裡跟學習動機和目標結合效果會更好。《恆毅力:人生成功的究極能力》作者美國賓州大學心理學教授安琪拉‧達克沃斯同樣提到,智力並非成功的保證,而是能找到熱情並持續投入。 控制Control控制是以能達到目標的為前提,完全掌握自我心態和執行效能。可以將控制視為自律,自律者也會有情緒,但他們能掌控情緒波動,做自己情緒的主人,不逃避應該做的事情。我個人很喜歡NBA,特別喜歡黑曼巴KOBE生前最著名的一句話:「你看過凌晨四點的洛杉磯嗎?」KOBE生涯總共拿到五座NBA總冠軍,他拿到第一座總冠軍後,還是日復一日,堅持每天起早的練習。 3.自主提問是知識內化的關鍵 我在《打造超人大腦》的筆記中有提到,大部分的人學習都停留在從不知道到知道的階段,停留在此階段,是未經過知識內化,沒有透過獨立思考消化理解。少了知識內化的過程,輸入的知識只是短期記憶,很容易隨著時間遺忘。心理學家赫爾曼·艾賓浩斯提出著名的遺忘曲線,人們的輸入的短期知識,7天之後只記得23%。但透過知識內化,可將輸入知識真正轉換為長期記憶且實際應用。 那要如何做知識內化呢?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進行提問。 「提出一個問題,就是看到一個主題,找出你不知道的東西,並且對自己可能理解錯誤的這件事,保持開放的態度。」-《最高自主學習法》 書中提供四個方式適合自主提問,第一種是彼得法,第二種是結構化分析,第三種50-50法則,第四種是蘇格拉底式。彼得法和蘇格拉底式,書中介紹的比較詳細,大家有興趣可以買書或借書來看。在這裡我簡單介紹結構化分析,本方法是將資訊拆解並手抄記錄在一張紙的左側,然後在同張紙的右側寫下自己想法和提問 50-50法則,本方法是指閱讀50%和內化50%,用一半的時間來進行閱讀,另外一半的時間來內化所學。作者提到如果總學習時間不變的話,建議將閱讀時間降低,把內化時間增加。假設你下班之後只有一個小時學習,原本設定30分鐘閱讀,30分鐘內化,可以調整為閱讀20分鐘,內化40分鐘。《打造超人大腦》作者xdite鄭伊廷也採用類似閱讀和內化分開進行的方式。 我在筆記過程時常向自己提出問題,從封閉式問題「這個觀點我認同嗎?」、「有其他人的觀點可以佐證我的想法嗎?」到開放式問題「為何我不認同?」、「不認同的原因?」,自主提問過程,我原以為我理解,但我發現我無法用很簡單的話做解釋,顯示我並非真正理解,只是以為自己理解。就像作者說:「如果我們提出問題,就可以看到這條路有許多曲折處。」遇到曲折處,我開始選擇放慢速度看清楚如何過彎,繼續前進。 驗證自己是否真正理解,書中提出一套方法,布魯姆分類法可以判斷目前學習狀態,有興趣的話,可以去書裡看看。也可以透過書中另一個簡易方式驗證,就是能用簡單詞句向小孩子說明複雜的知識,如同書中所說:「知識真正的考驗在於能用簡單的話向孩子們解釋你所知道的。」若做到化繁為簡就做到真正的理解了。 令我印象深刻的2個部分 1. 建設性的失敗是成功基礎 書中提到「建設性的失敗」,這個名詞是由新加坡國際教育學院研究員瑪奴・卡普爾所提出,他提到建設性的失敗的好處:可以從主觀變成客觀面對失敗。可以更清楚看到失敗的原因。可以降低負面的情緒。 若能以不一樣的角度解釋,每次失敗都能變成建設性的失敗,有助於邁向成功。同時驗證小時候古話:「失敗是成功之母」。 卡普爾建議學習者轉化失敗的心法:把問題視為挑戰,而不是挫敗。試著解釋和描述過程。比較好方法跟不好方法。 2. 受挫力可以培養 在我們自主學習的過程一定會踩到坑,一定有不順利。我們從坑裡面爬出來前,常常不是思考如何出來的方法,而會優先考慮自己內心的感受。若無法將挫折轉化,可能從此住在坑裡。 既然挫折是不可避免,面對挫折比起避免挫折更為重要。心理學家蘇珊・寇芭莎,提到可以將面對挫折的思考法。把困難視為挑戰。無論遇到什麼狀況都能很投入的完成工作。把力氣和關注放在自己可以掌握的因素。 書中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也提出了三個建議:第一:把負面事件視為暫時且有限的。第二:不要讓負面事件定義觀點。第三:不要過度的責備或貶低自己。 筆記小結 你覺得學習需要動機嗎? 在幫助你跨出高效學習的第一步∣超高效學習潛能開發術一文中,作者須崎恭彥認為需強烈的動機,設定具體目標來激發學習潛能。而本書作者彼得・霍林斯認為學習信心優於動機,不知道你的想法如何呢? 這篇文章我很用心實測和寫作,文章有幫到你的話,請分享給你的一位朋友。你的小小動作能給我大大鼓勵,我會寫更多可以幫助到大家的內容。 一起當個閱讀控 跟我一起用不同的閱讀角度,開闊未來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