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膠原蛋白戰國時代!揭密品牌爆發背後的7大變化

快取智庫CatchByAI_台灣膠原蛋白戰國時代!揭密品牌爆發背後的7大變化-cover(750 x 370)
2023年-2024年從品牌爆發、原料國際化到M型市場成形,膠原蛋白已進入紅海競爭。我這文章拆解7大變化趨勢,我們一起看看保健食品行銷下一步怎麼走、怎麼突圍。

Share This Post

打開電商、滑一下 IG,膠原蛋白品牌真的越來越多,但很多謎之音說膠原蛋白是智商稅,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從明星代言、美容KOL開箱,到各種「小分子胜肽」、「日本專利原料」、「膠原複方」,選擇多到讓人眼花撩亂。但你有沒有好奇過:為什麼膠原蛋白會成為保健品界的話題霸主?這波品牌大爆發背後,究竟發生了什麼?

我們從品牌數量、通路趨勢、行銷打法一路拆解,整理出7大市場變化趨勢,帶你一次掌握台灣膠原蛋白市場怎麼變、變到哪、又該怎麼跟上。

懶人包總覽|2023年–2024年 膠原蛋白市場的7大變化

  1. 品牌數暴增,市場正式進入紅海期

  2. 電商當道,社群團購成主戰場

  3. 原料國際化,專利膠原成為信任關鍵字

  4. 複方產品崛起,一包解決多種需求

  5. 明星代言常態化,消費者轉向功效驗證

  6. 中高價產品成長快,M型市場成形

  7. 通路與族群分層,實體打信任、網路搶速度

1. 品牌數暴增,市場正式進入紅海期

根據 KANTAR 凱度數據,台灣保健食品品牌從疫情前的約914個暴增至2023年超過1,500個,成長超過64%。膠原蛋白作為入門門檻低、話題性強的熱門類別,自然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傳統食品、生技公司紛紛跨界投入,新創品牌也靠著設計與行銷快速切入,加上代言人一字排開—從m2孫藝珍、TKLAB小S到味丹生技宋芸樺,讓膠原蛋白成為每年廣告預算的重要戰場。

但品牌多,不等於都能生存。沒特色、沒信任感的品牌,很快就被淘汰。市場正在經歷一場「有賣點才有未來」的生存競賽。


2. 電商當道,社群團購成主戰場

保健品從「藥局找」轉向「手機滑」,電商銷售成為主流。凱度報告指出,電商在保健食品的銷售佔比已突破30%,且仍持續成長。

特別是針對年輕族群,品牌傾向先從社群、團購切入,打好討論度與初期銷售,再往實體通路布局。例如TKLAB、美之選等本土品牌,先靠D2C、直播團購擴散,再進駐藥妝與百貨。

快打快退、反應靈活,成為新品牌搶市的關鍵能力。


3. 原料國際化,專利膠原成為信任關鍵字

多數膠原蛋白原料仍以進口為主,尤其來自日本、德國、法國的專利胜肽最受推崇。像是:

  • Verisol®(德國 Gelita):主打膠原再生臨床數據

  • Peptan®(法國 Rousselot):全球知名膠原原料

  • Nippi/Nitta(日本):魚膠原粉品質穩定

這些原料大廠透過展覽與研討會積極經營台灣市場,也讓品牌在產品包裝上開始強調「來源國+專利認證」,成為溝通專業度的標配手段。


4. 複方產品崛起,一包解決多種需求

光靠「膠原蛋白」已不夠吸引人了。品牌紛紛加料,打造多功能複方產品

  • 美白+膠原(加賽洛美)

  • 睡眠+膠原(加GABA/芝麻素)

  • 關節+膠原(加葡萄糖胺)

  • 益生菌+膠原(腸道+皮膚雙調)

消費者從「保養」進化成「解決問題」,複方能一次打多個族群,也更能講故事、定價更高。這是產品差異化的關鍵戰場。


5. 明星代言常態化,消費者轉向功效驗證

以前有代言人就代表有預算、有規模。但現在明星代言已經變成「基本配備」,從韓星孫藝珍、小S到隋棠、宋芸樺,品牌誰沒找過代言人?

可以因為喜歡代言人而點開一次廣告,但會不會下單、會不會回購,說穿了,還是看兩件事:吃了有沒有感,喝起來舒不舒服。

從 i-Buzz 的討論數據來看,網友對膠原蛋白最在意的,不是你加了幾種成分、做了幾支影片,而是:「功效是不是有感」、「喝起來會不會有腥味」。一句話

代言能幫你被看見,體驗才決定你能不能被留下。

更有趣的是,聲量前幾名的品牌,並不等於好感度就高。有些品牌廣告很多,但留言卻一面倒說難喝;也有品牌沒什麼宣傳,卻默默累積了不少好評。這讓我們知道一件事

聲量可以買,但信任要養。

所以現在做行銷,重點不是你說了什麼,而是使用者願不願意幫你多說一句:「我吃這牌真的覺得有差」。

與其問「哪個代言人最適合膠原蛋白」,不如想想:你的產品,有沒有讓人吃過一次就記得你?

這也再次印證—行銷不只是找明星曝光,更需要內容、口碑、口感、功效一起到位。


6. 中高價產品成長快,M型市場成形

你可能以為經濟下滑會讓人轉向便宜貨,但事實剛好相反。根據凱度數據,疫情後中高價位保健品的銷售表現更好

消費者捨得投資自己,只是更挑剔、更理性。這讓主打高濃度、小分子、專利臨床的高單價產品有機會拉高毛利。

相反地,中價位最難生存,不夠便宜打不贏電商,不夠貴又沒差異。這就是現在膠原蛋白市場最真實的M型現象。


7. 通路與族群分層,實體打信任、網路搶速度

實體通路如藥妝店、百貨仍有它的價值。像白蘭氏、三得利、明治這類老字號品牌依然穩坐架上,建立信任、抓住保守型與中高齡族群。

但如果是要搶快、搶話題,那電商、LINE社群、KOL口碑就有決定性影響力。

一個話題、一場直播,就能創造一次破圈機會。

品牌要會切分通路:誰適合放層層鋪貨?誰該走D2C精準行銷?這正是下一輪競爭的關鍵。

深入探討|膠原蛋白第一品牌“三得利”

為什麼三得利可以連續十年第一?五大關鍵因素分析

根據Euromonitor的調查,日本三得利的「Milcolla蜜露珂娜」膠原蛋白粉在2012–2021年連續十年蟬聯台灣膠原蛋白美容補充劑零售市佔率第一

1. 早期進入+品牌累積效應

Milcolla 早在台灣保健市場剛起步時就已經進入,擁有「膠原蛋白=三得利」的品牌先佔優勢。這種「先到先贏」帶來長年堆疊的信任與記憶點,消費者習慣一提膠原就想到它。

2. 強調高規格+原料來源透明

三得利主打「來自日本」、「高純度膠原乳粉」、「每日5000mg配方」這類清楚而高規格的賣點,而且強調其自家嚴格品質控管與臨床實證。信任度與專業感是它的最大武器。

3. 持續不間斷的品牌溝通與媒體曝光

三得利每年都投入預算進行廣告與公關宣傳,不論是LINE官方帳號、Facebook、YouTube都有曝光;同時也經營醫師推薦、公信單位認證,創造「看到就安心」的心智感受。

4. 主打熟齡與穩定族群,建立長期回購機制

與多數新品牌瞄準年輕女性不同,Milcolla 長期主打 35 歲以上族群、熟齡保養客層。這族群購買力強、對品牌黏著度高,也更願意長期使用、回購。這是很多品牌忽略但其實穩定且有價值的區塊。

5. 重視實體通路,廣佈連鎖藥妝店

相較於新創品牌純電商,三得利則同步進駐實體通路(康是美、屈臣氏、松本清和大樹等),讓消費者能實際看到、試喝,感受到「真的存在感」。這在熟齡客層中特別有效。

如果你也覺得膠原蛋白市場像一場選美比賽,誰代言、誰加得多、誰價格漂亮,誰就能搶到目光,那也沒錯。但搶到目光不等於能留住心,這是我們真正要思考的事。

我們不需要再去比「你也有的事」,而是該回頭問自己:

「有沒有一件事,是只有你能做到、或只有你敢做的?」

想突圍,不一定要砸大錢,也不一定要學大牌。有時候,你只要針對一小群人、解決一個很明確的問題,就比什麼都來得實在。

與其每天想著上不上排行榜,不如試著好好講清楚:「你這包膠原,適合誰,為什麼,怎麼吃會有感。」

那些願意聽懂你說話的人,就會慢慢留下來。

膠原蛋白市場沒有結束,只是進入一個需要更懂人心的時代。

面對千牌混戰,行銷人不能只做「你也有的事」,就是me too的事。從選品、設計、文案、拍攝到溝通方式,每一環都必須放大差異點。

如果正想在這波熱潮中突圍,可以試看看這三個實戰方向

聚焦特定場景與族群

比起「所有人都能吃」,不如專做「熬夜族的膠原補充」、「孕婦限定配方」、「術後恢復型態」這類明確場景,才容易建立記憶點與長期品牌價值。

打造原料與配方的信任感

不是只有外國原料才能講故事,現在只要有錢可以到代工廠、原料商、貿易商,甚至網路簡單搜尋,就可以找到幫忙一條龍從原料到成品完成的廠商。你可以主打「國產高純度萃取」、「小分子+臨床數據佐證」、「雙專利搭配」等概念,把複雜變成簡單好懂、但又具說服力的話術。

建立轉換率高的通路模型

電商快,實體穩。要佈局社群話題,也要思考如何在藥妝店、直營店創造品牌存在感與試用體驗,讓消費者從刷到 → 試吃 → 回購 →推薦,一次走完。

膠原蛋白市場仍有空間,但給願意做長線、懂得拆分TA、會說人話的人。

與其想著搶佔所有人目光,不如先問自己:

「我們的品牌,在哪一群人的日常裡,是真正被需要的?」

你的觀察也和我一樣嗎?

歡迎留言和我分享:

  • 你最近看到最吸睛的膠原蛋白廣告是什麼?

  • 有哪些品牌讓你吃過一次就留下好印象?

  • 你覺得下一波膠原蛋白的創新會出現在什麼地方?

補充說明

Q:什麼是M型市場?

A:所謂 M型市場,是指消費者的購買行為與產品選擇逐漸向「兩端」集中。

  • 高價、高品質產品賣得動

  • 低價、超值選擇也很有市場

  • 中價位產品最難生存,被夾在中間、特色不明、競爭激烈

這個詞最早來自日本社會學者大前研一,他用來描述中產階級消失、消費兩極化的現象,現在也廣泛套用在行銷與產品策略分析上。


舉例說明|膠原蛋白的 M 型市場

價位特徵行銷重點市場挑戰
高價專利膠原蛋白+臨床數據主打吸收效率/抗老定價高但毛利佳、黏著度強
中價多為中價位大眾品牌,主打C/P值與基本美容訴求聚焦保濕、美白、日常保養等基礎需求面臨產品同質性高、缺乏獨特賣點、通路成本壓力與價格競爭挑戰
低價平價品牌、多為電商與團購通路強調「入門款」「價格便宜」「大容量」利潤薄、忠誠度低、更新快

每週一封靈感信,讓你行銷更有感

品牌經營、內容行銷、GEO實戰技巧,每週精選送到你信箱

快取更多文章

快取智庫CatchByAI_《連鎖藥局》藥局開在這裡比較有客人?開藥局真的賺錢嗎?_cover (750 x 370 )

《連鎖藥局》藥局開在這裡比較有客人?開藥局真的賺錢嗎?

人潮熱區不等於藥局成功保障,密集競爭可能反而成為陷阱。從三重藥局一條街案例出發,解析藥局選址的策略誤區與成功關鍵,一起來看藥局實體門市佈局的眉角。 #藥局熱區 #藥局選址策略 #藥局經營挑戰 #藥局經營策略 #藥局開店原則 #連鎖藥局選址 #藥局營運成本

有想法?找我聊聊

先交個朋友,聊聊你的計畫,也聽聽我的想法

快取智庫|CatchByAI-1
small_c_popup.png

讓我們一起找機會合作看看

不一定要馬上合作,但可以先聊聊看看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