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台中誠品綠園道,藥妝不只賣藥,也賣生活感
週末午後,走進台中誠品綠園道的一樓商場,一邊是香水試聞櫃、一邊是開架彩妝,另一側還有一區主打「天然無毒」的保健食品。這裡不是百貨美妝樓層,而是某連鎖藥妝品牌的旗艦店。一位媽媽一邊幫小孩挑選維他命軟糖,一邊掃描價格比價,一對情侶則在討論哪個品牌的面膜最適合拍照用。這裡,有藥、有妝、有保健,也有打卡光線。
台灣的藥局與藥妝,早就不只是「買藥」的地方了,而是一場關於品牌、場景、信任與便利的全方位較勁。
市場切割不再明確:藥妝與藥局的邊界模糊中再競爭
過去,藥局給人的印象是「有執照的」、「有藥師在」、「比較專業」;藥妝則是「比較多化妝品」、「比較漂亮」、「可以隨便買」。但從近年來的發展來看,這個界線已經愈來愈模糊。
藥局也開始賣開架美妝與日常保健食品
藥妝店也找藥師駐點、設健康諮詢服務
保健品牌在兩邊都設專櫃,只是包裝與推廣語言略有不同
這讓品牌經營者頭痛,也讓消費者眼花撩亂。
因為,這不只是通路問題,而是你在什麼場景想起了這個品牌?
三種消費行為轉變,正在重塑藥局與藥妝的戰場
「保健=日常」的轉變
- 過去:感冒了才會進藥局
- 現在:日常補保養也會逛藥妝
- 品牌因應:日常化包裝、美感與價格帶更大彈性
女性為主的選品權力上升
- 主要購買決策者從父母轉為 25~45 歲女性
- 她們看重的,不只是價格,而是「自己與家人是否值得」
- 整體店面設計、語言風格、店員穿著都要更「對話感」
混合式購物行為盛行
- 線上比價、線下體驗
- 社群種草、到店驗貨
- 「可逛性」與「快速找到東西」兩者都要兼顧
藥妝與藥局的混戰已進入白熱化
根據經濟部統計,2023 年全台藥品與化粧品零售業總營業額達新高,近 2,600 億元,其中:
連鎖藥局與藥妝品牌年增 8~12%
非藥品品項佔比持續提高(如保健食品、彩妝、洗護產品)
主要消費集中在雙北、台中、高雄等人口密集區
換句話說,
戰場不只在人流多的城市,更在「品類擴張」這條線上。
品牌方該問的四個問題:你要成為誰的藥妝?誰的藥局?
品牌在消費者心中是偏專業還是偏美感?
核心客群是照顧者(家庭型)還是自我保養者(個人型)?
想被搜尋時出現在「哪一類產品/症狀」?
是否具備「跨品類推薦」的能力?
這些將影響你的行銷語言、門市設計、商品結構與整體品牌形象。
快取觀察 FAQ|藥局與藥妝品牌經營常見問題
Q1:品牌該選擇藥局還是藥妝當主要通路?
A:不一定是二選一,也可能都不選。核心在於你主打什麼價值。如果你的產品需要強教育、強信任,可考慮藥局;如果靠體驗、美感、快速銷售,藥妝較有優勢。
Q2:線上藥妝平台崛起,會影響實體門市嗎?
線上確實分走一部分客群,但實體門市仍是高單價保健品、美妝試用的重要場域。建議兩者同步經營,並做好 OMO 整合。
Q3:藥局轉型藥妝會不會失去原本客群?
若轉型過快或語言不一致,有風險。但透過「分眾門市」設計,可以同時保留專業與美感形象。例如開設副品牌或主品牌實驗店等,少量多次或多點測試。
快取結論|品牌策略不是複製藥妝,而是設計你的「品牌場所感」
如果你是品牌方,現在正是重新思考:「我們希望消費者在哪裡遇見我們?」
是補藥區、還是洗髮精架上?是電商廣告?還是朋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