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可以買房、買車、買保母,但能不能買「想生小孩」的心?
這不是一句煽情的文案,而是日本政府在過去30年裡真實碰到的靈魂拷問。他們用了66兆日圓試圖拯救生育率,推出了津貼、育兒假、社宅、公務員週休三日,還有AI配對對象……結果呢?
生育率從1.57跌到1.3,像下滑的壽司盤,根本停不下來。
日本用天價買到的失敗經驗,其實正好是台灣未來的預演劇本。
第一件事:撒錢不等於讓人想生
東京有一位剛升格新手媽媽的上班族,曾經在訪談中說:「你給我補助金很好,但我根本沒時間帶孩子。」
她的先生每天加班,保母很難預約,職場對她的媽媽身分充滿「你還能勝任嗎?」的懷疑。補助金到了帳戶,卻解決不了生活的累與焦慮。
日本政府提供了補助,但忽略了「支持系統」。結果補助變成「一次性的鼓勵」,不是「讓人生下去的理由」。
第二件事:住的地方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住得起又敢生」
東京推出過一項社會住宅政策:年輕人若有結婚計畫,就可以申請便宜的公宅入住。但問題來了:
- 首都圈租金依舊高昂,進不去的還是進不去。
- 職場環境沒改變,再便宜也沒力氣「回家育兒」。
- 重點不只是房子要便宜,而是生活要有餘裕。
當養育孩子像是在城市裡打怪,沒人敢升等,更別提升級成「二寶爸媽」。
所以日本開出條件送想成家的人低價租金住滿25年房子和土地就送你的超佛專案。
第三件事:制度可以很先進,但社會氛圍沒改就沒用
你知道日本在某些地方推行「AI配對系統」嗎?政府幫你找對象,還搭配價值觀比對、育兒傾向分析,我知道聽起來很有未來感。
但當媒合成功後,還是有很多女性表示:「交往的過程裡,我只覺得壓力更大。」
原因是什麼?因為社會對母職、父職、婆媳、家庭角色的期待還是「昭和模式」。你再怎麼高科技,都救不了低氣壓的婚育想像。
第四件事:生育不是個人選擇,而是集體制度的成果
一位日本人口學者說得好:「少子化是整個社會的壓力測試,會暴露出我們制度的盲點。」
日本從失敗中慢慢修正,但速度慢。台灣如果還想用舊方法打新戰爭,就像只加發育兒津貼、但不修正工時制度、住宅負擔、性別不平等等問題,那結果不會比日本好到哪去。
快取智庫觀察|別再用「一筆補助」試圖解決一個世代的焦慮
台灣也在試圖補貼生育、鼓勵育兒,但效果有限。原因很簡單:年輕人缺的不是錢,而是穩定感與預期信任。
快取智庫建議三個轉向思維:
從現金轉向結構保證
建立普及性育兒支援機制(如準公共托育、彈性工時)比一次性補助更有效。從「生一個」轉向「敢再生」
鼓勵第二胎以上政策必須從家庭整體支持設計出發,不是倍增補助就有效。從「責任在個人」轉向「集體系統共創」
讓企業、社區、學校一起參與育兒協作,不讓父母孤軍奮戰。
快取結論|生孩子這件事,看起來很個人,其實超級政治
日本教會我們一件事就是:不是人民不想生,是你沒讓他們「有勇氣生」。
生育不是KPI,不能用業績思維衝一波;也不是福利灑糖果,而是一個世代能否相信這個國家的長期承諾。
台灣還有時間,但不多了。
快取觀察 FAQ|少子化與政策改革的真相與迷思
不是。多數年輕人希望成家,但被高房價、工時長、照顧資源不足等結構性問題所困。
現在來看是不一定。補助金只能解決部分經濟壓力,無法提供穩定感與信任感,後者才是真正決定是否生育的關鍵。
技術可參考,但核心仍是社會關係與婚育價值的更新。沒有氛圍轉變,科技只是尷尬的中介者。
推動友善職場政策,如彈性工時、育嬰留停文化、親子空間、家庭日等,都是提升員工生育意願的重要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