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三井集團為什麼愛選「郊區」?拆解郊區商場策略的6個核心關鍵 by CC檸檬黃 · Published 2025-04-16 · Updated 2025-04-16 你有沒有發現,台灣越來越多熱門購物中心,竟然不是開在熱鬧市中心?不管是林口、台中港、台南歸仁還是南港,三井集團一連開了好幾座大型購物中心,而且一座比一座更有話題。這選址策略,不只挑戰了傳統商圈邏輯,甚至也悄悄改變了台灣人的週末行程與生活方式。為什麼三井集團喜歡在「不是第一眼會想到的地方」打造大型商場?他們到底看到了什麼商機?我試著當事後諸葛,拆解出6個關鍵心法,一探這地產與零售混合戰的背後邏輯。 懶人包總覽|㊙️三井的6大佈局心法 創造人潮熱點:選在被忽視的區域創造全新商圈變身微旅行景點:把購物結合一日遊動線主打首店經濟:引進全台唯一品牌,創造話題與誘因同步打造生活圈:商場+住宅+機能,一次規劃到位體驗大於購物:親子、互動、沉浸式空間取代單純賣場地產才是真目的:用商場為土地與不動產創造價值 地點名稱類型開幕特色與說明林口(新北市)Mitsui Outlet Park 林口郊區型Outlet2016三井在台灣的第一個據點,主打中北部市場,一度被戲稱為「郊區」,現已成親子一日遊熱點。台中港(台中市)Mitsui Outlet Park 台中港海港型Outlet2018臨海第一排景觀,結合高美濕地、梧棲漁港,創造旅遊導向購物體驗。台南(歸仁)Mitsui Outlet Park 台南高鐵商圈型Outlet2022結合高鐵站、快速道路等交通節點,主打南部首店與在地融合的主題。南港(台北市)LaLaport 台北南港都會型綜合商場2025全台第一座LaLaport品牌,引進 KidZania、哈利波特主題店、林聰明沙鍋魚頭等超多首店話題。台中東區(台中市)LaLaport 台中都會型綜合商場2023臺灣臺中市東區糖廠湖濱生態園區的親子複合式購物中心,為日本三井不動產旗下LaLaport品牌在台灣的首家分店 *Mitsui Shopping Park LaLaport 高雄2024年9月1日,LaLaport高雄興建工程上午發生工安意外,興建工程已被高雄市政府勞工局勒令停工,現已復工。 1. 創造商業熱點|從荒地變成人潮磁場三井不是在找人潮,而是「創造人潮」。當林口還被笑說是「郊區」、台中港一片荒涼、台南歸仁高鐵站人煙稀少時,三井就毅然進駐。結果呢?商場開幕直接帶動區域爆紅,南港 LaLaport 開幕首日吸引3萬人、林口Outlet搖身一變成北台灣假日朝聖地。🍋三井靠的不是等待,而是主動把冷門區塊變熱點,直接寫下區域改造的新故事。2. 打造新型一日遊景點|結合消費與旅遊在電商崛起、都市百貨人潮流失的背景下,三井重新定義了「逛街」這件事。他們選址靠近觀光景點(像是台中港Outlet串聯高美濕地與梧棲漁港),打造出「郊區一日遊」路線,成功吸引親子家庭與情侶假日造訪。這讓郊區購物不再只是購物,而是一種「微旅行」。3. 專攻首店經濟|買不到的才有吸引力要讓人特地跑一趟郊區,當然不能只是買Uniqlo。三井擅長引進全台首店與話題品牌,像是南港 Lalaport 的林聰明沙鍋魚頭、哈利波特周邊專賣、兒童體驗樂園 KidZania 等,讓「這裡才有」變成最強的行銷Slogan。週刊報導,一般傳統百貨能引進一兩家首店就很厲害,三井卻能一次引進十家甚至二十家。這種「品牌選品力」是他們成功關鍵之一。4. 提升生活機能|讓當地遊客也想住下來三井開店不是孤島式開發,而是結合住宅與整體區域機能一起佈局。例如,林口Outlet旁就有遠雄建案,高雄 LaLaport 周邊也搭配華友聯住宅開發。住在附近,不只多了購物方便,也讓生活品質升級,學校、餐廳、休閒通通到位。三井不只帶來遊客,也讓居民真正留下來生活。5. 用體驗消費取代傳統購物|從賣東西變成「賣體驗」三井集團知道,要打贏電商,不是比價格,而是提供「體驗」。從南港 Lalaport 的KidZania兒童職業體驗館,到戶外休憩空間與親子活動,整體設計強調的是互動與沉浸感,讓消費者不只是買東西,而是「留下回憶」。這也是為什麼這些商場週末永遠人滿為患,因為它們早已不是單純的「商場」,而是家庭的快樂基地。 6. 賣場只是餌,真正目的是「讓地值錢」:三井的地產槓桿術你以為三井開Outlet、蓋LaLaport是為了靠百貨賺錢?那可能只是表面而已。根據《商業周刊》等報導,三井不動產的百貨租賃業務只佔其整體營收的約12%。換句話說,「零售」從來不是主菜,而是一道很聰明的前菜。三井的本業是地產開發。他們最大的價值來自於「讓沒人想買的地變成大家搶著來的地」,而商場,正是他們用來改寫這塊地命運的「槓桿」。舉例來說,當初林口被稱為「郊區」,但三井選在那裡開Outlet,帶動遠雄住宅案、周邊生活機能起飛;台中港三井 Outlet 開幕,也瞬間讓荒涼的港區變成中部家庭的新據點。甚至在高雄,他們和華友聯合作推住宅案,就選在未來LaLaport旁。「先用商場創造人潮 → 再用住宅、辦公室填補需求 → 最後打造完整生活圈」的邏輯,才是三井布局的真諦。不是在賣商品,是在「賣一個你願意住下來的生活場景」。就像他們曾在日本東京台場、幕張等地操作的案例一樣,台灣也只是他們「區域再造劇本」的一部分。這也說明,為什麼三井總愛選那些沒人搶的地段,因為那正是他們最擅長創造價值的地方。 延伸思考|我們該如何成為像三井那樣的「佈局型」玩家? 三井之所以成功,不只是因為他們蓋了購物中心,更因為他們「看見別人沒看到的可能」,而且願意用時間與資本去賭一場未來。從他們的策略中,來提煉出三個值得思考的佈局邏輯: 不是等市場,而是創造市場三井不挑熱區,而是挑有潛力但「沒人要的地段」,靠自己的資源讓那裡變得有價值。他們不是等人潮,而是自己把人潮引來。這套邏輯也適用在其他行業,你能不能打造一個讓人想靠近的場域與內容?不只賺一次,而是經營一整套生態系商場帶人潮,人潮帶住宅,住宅帶長期收益。三井不是靠單一商品利潤,而是透過整體開發創造「多點營收」。無論是品牌經營、個人IP還是創業專案,有沒有可能從單點產品升級成一整套體驗或服務流程?思考資產的長期價值,而非短期轉換率三井願意花數年去養一塊地,是因為他們看到的是10年後的地產收益與城市地圖改寫。你經營的品牌/內容/社群,有沒有可能也是一種資產,慢慢變現,而不是一味追逐當下點擊? 那台灣有自己的「三井模式」嗎?本土企業能不能也做到? 看到三井的成功,我不禁想…台灣有沒有像三井這樣,能靠「整合商場+住宅+區域再造」的企業?雖然台灣沒有完全一模一樣的跨國地產與商業整合企業,但其實已有幾家台灣企業在某些面向展現出「三井式佈局」的潛力(吧) 遠雄集團:以住宅為主體、結合商業與公共建設遠雄在林口、台中、水湳、內湖等地都有大型造鎮計畫,包含商辦、住宅、購物中心與交通導入。例如林口的【遠雄廣場+Outlet+住宅】就是與三井林口Outlet相輔相成的案例之一。潤泰集團(南山、京站):以商場帶動周邊資產開發潤泰旗下的京站與南山人壽資產管理常結合商辦、旅館與商場,並且透過捷運、轉運站等交通節點提升整體地段價值。例如台北轉運站周邊的整體開發就是經典案例。統一集團:從零售鏈進軍商場開發統一不僅經營7-Eleven、星巴克,也透過統一阪急百貨、夢時代,參與大型商場與商圈形成。雖然地產佈局規模不若三井,但在「自有商場導流+品牌生態系建構」的思維上,有相似的地方。 換個角度說,這是一場聰明的行銷操作:與其等市場成熟,不如自己創造一個市場;與其爭奪目光焦點,不如蓋一個讓人非來不可的場景。從場域設計、品牌導入,到生活風格創造,三井不是在賣坪數,而是在「包裝生活的想像」。品牌經營,不只是在熱區下廣告或搶話題,更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在沒人注意的地方,悄悄鋪一條路,讓顧客甘願走進來?🍋這年頭搶快進入局內玩的不一定會贏,但能創造局面的讓人一起玩的,能贏場大的。 參考資料»Focus全球新聞 Focus Global News南港Lalaport背後財閥揭密!它縱橫350年、有15兆元日企撐腰台灣三井不動產股份有限公司南山搶世貿二館 商辦概念股有影「林口、台中港Outlet開幕後,我被台灣人嚇到了!」 三井插旗北中南 連新光三越都得跟進 為何這家日商重押台灣? 延伸閱讀〉連鎖咖啡店為何賺錢?拆解星巴克、路易莎的8個經營心法2025年南韓經濟為何陷入低潮?從三角飯糰變貴的5大警訊和洞察到藥局不只有買藥?! 為什麼大家越來越愛逛藥局? 這篇文章我很用心實測和寫作,文章有幫到你的話,請分享給你的一位朋友。你的小小動作能給我大大鼓勵,我會寫更多可以幫助到大家的內容。 一起當個閱讀控 跟我一起用不同的閱讀角度,開闊未來視野 以下是為了能夠滿足段落所需的長度而定義的無意義內文,請自行參酌編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