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在台灣一年營收超過 100 億,而路易莎短短幾年開出 600 多家門市。
你可能會想:「咖啡這麼平價,他們怎麼賺這麼多?」
但真相是—他們根本不是靠「一杯咖啡」賺錢,而是靠「整套商業模型」賺錢。
今天這篇文章,我會用一個行銷人的角度,拆解他們背後的 8 大經營心法,讓我們不只會喝咖啡,還能讀懂咖啡背後的生意經。
精華懶人包:星巴克與 路易莎 的 8 大經營心法
賣空間不賣咖啡,打造第三空間體驗
用產品劇本打造消費習慣
價格設計背後藏著心理學
會員制度創造穩定現金流
選址就是品牌的流量入口
加盟體系快速展店
聯名與社群創造品牌話題
永續與健康是消費升級主旋律
心法一:他們賣的不是咖啡,是「第三空間」
「人在星巴克,心就不在辦公室。」
星巴克最早不是把自己定位成咖啡店,而是「第三空間」:一個介於工作與家庭之外,讓人可以喘口氣、寫筆記、發呆的地方。
而路易莎也學得很快,裝潢越來越像 co-working space,還提供插座、Wi-Fi,讓人願意待更久,一旦客人坐下來,就很容易點第二杯、第三樣產品。
心法二:產品設計有劇本,讓你每天都想喝
「不是我愛咖啡,是我習慣它的味道。」
星巴克每年推出上百種口味與限定商品,但核心產品始終是熟悉的那幾款。這其實是刻意為之。
他們的劇本是:「先用新品吸引目光,再用熟悉產品穩定日常。」
路易莎也有類似套路,甚至走得更快:從黑咖啡、牛奶系,到燕麥奶、甜點、熱壓吐司、氣泡飲,直接讓你把早餐午餐下午茶一次包辦。
「產品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養成『消費習慣』。」
心法三:價格設計背後藏著心理學
「不是貴,是讓你覺得值得。」
星巴克一杯拿鐵超過 100 元,但你甘之如飴。為什麼?
因為他們讓你相信:「這不只是咖啡,是我今天的儀式感。」
路易莎則用「均一價、微升級」的策略打入大眾市場,讓你覺得:「喝這個有質感,但不會太傷荷包。」
再加上集點、升級方案、小額加購,讓你每次消費都多花一點、心甘情願。
「價格不是阻力,是引導消費的策略設計。」
心法四:會員經營才是真正的印鈔機
「有會員,就有穩定現金流。」
星巴克的 App 是個超強的會員工具,內建點數、生日禮、行銷推播、預約點餐,甚至讓你先儲值再消費。
路易莎更猛,讓你儲值後還送你咖啡豆積分、兌換甜點,一堆人會一次儲值1000、2000元,品牌根本提前拿到現金。
心法五:地點選得巧,等於打了半場勝仗
「咖啡是開在人的生活動線上,不是你的夢想角落裡。」
星巴克喜歡開在轉運站、百貨內、商業區的一樓,重「曝光與品牌」;路易莎則走「高密度快閃」路線,選擇租金相對便宜但人流穩定的位置。
你會發現路易莎敢開在超商旁邊,就是因為他們知道:不是搶人,而是「多一個選擇」就能多一筆錢。
🍋「選址選對,品牌自然流量就來了。」
心法六:加盟展店快,不靠自己開分店
「你不必自己跑快,只要讓更多人為你跑。」
路易莎為什麼能幾年內開上百家店?因為他們靠的是加盟模式,而且提供完整 SOP、供應鏈、設備與教育訓練,降低門檻。
星巴克在台灣則是統一經營(由統一超集團代理),但全球很多國家是特許經營制,也就是品牌授權在地夥伴經營,自己只負責品牌與控管。
心法七:內容與聯名操作讓品牌一直有話題
星巴克每年推出各種聯名(如櫻花杯、LINE FRIENDS 杯),讓收藏迷願意排隊;路易莎 則與插畫家、小 IP 聯名,讓商品更可愛、有話題。
而且他們善用社群:Instagram 上一杯打卡咖啡,背後可能帶來 100 次曝光。品牌其實是靠「用戶創造內容」在擴散。
「內容不是附加價值,是品牌的放大器。」
心法八:永續、健康、質感,是消費升級的關鍵詞
「你的下一杯咖啡,不能只是咖啡。」
消費者越來越重視碳足跡、動物福利、天然原料,咖啡也不能例外。
星巴克推「植物奶」、「可重複使用杯」、「友善種植」;路易莎 推「燕麥奶」、「地瓜飲」、「自備杯優惠」。
這些動作不只是做樣子,而是建立品牌與消費者價值觀的一致性,讓人更願意長期消費。
快取結論|咖啡不只是商品
我們每天習以為常的咖啡店,其實是一間又一間「生活型態公司」。
從品牌定位、商品設計、價格策略到通路展店,這些咖啡巨頭把「商業」藏進一杯杯溫熱的咖啡裡,讓人喝得習慣,也喝得心甘情願。
看完這篇文章,下一次你走進咖啡店時,不妨停下來想一下:
你是被味道吸引,還是被體驗收服?
品牌若懂得打造「體驗、關係、儀式、頻率」四大系統,就能用一杯杯百元飲品,撐起百億級的商業帝國。
如果你是品牌經營者、行銷人、創業者,你從這 8 大經營心法裡,學到哪一點最有啟發?
歡迎留言分享,或轉發給你身邊正在經營實體店的朋友。